写在大疆毕业之际
2019 年 5 月 9 日,是我加入大疆创新刚好三周年的日子,也是我从大疆毕业的日子。非常感谢在大疆的三年时光,伴随着大疆的快速发展,我收获了许多成长,也完成了诸多人生中的大事,结了婚、生了娃,尝试了技术管理。庆幸的是,这三年来我每年都有写年终总结,详细记录了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回过头看,也是感慨万千,这些都将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在开启新的职业旅程之前,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对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进行下记录。
换工作的想法
首先,为什么想换工作了?是大疆不好么?
大疆并没有不好。恰恰相反,大疆仍然是我心目中崇敬的世界级科技公司。在这几年,我也切身感受到大疆越来越好,不管是流程规范还是员工福利方面。对应到我个人,领导给了我非常大的认可和施展的空间,而公司也给了我丰厚的激励回报,包括 Top绩效排名、职级晋升、内部股奖励、免费人才住房、150万无息购房贷款资格等等。可以确切地说,在大疆只要你做得好,确实是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所以对于想来大疆的朋友也不要有顾虑。
而最终确定离开大疆,的确也是我综合个人当前阶段职业发展诉求后确定的想法。
在《我的 2018 年终总结》中,我也聊到了当前阶段面临的困惑,当时罗列了诸多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后来我又仔细想了下,归根结底,我觉得问题还是在于自己当前的技术视野局限性。虽然我也去一些大会做了分享并收获了不少好评,但在我自己看来,我当前的技术积累还是远远不够,甚至是局限于皮毛的。这肯定不是我想要的状态。
另外,我个人一直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短板,那就是缺乏对特定业务领域的持续积累。最开始在工信部电子五所的时候做的第三方测评,接触的行业太多太杂,电子政务、电网、互联网、交通、石化、民爆等都有涉及;后来去了 UC 做测试开发,当时主要是纯技术研发,基本上也没有涉及到公司业务;而到了大疆这家智能硬件的生产制造企业以后,也是根据工作需要,在电商、生产制造供应链、企业 IT 信息化等系统之间切换。说的好听点是见多识广,实际情况就是业务方面啥也不精。
再加上在大疆待了三年,做了团队管理者,我感觉自己也在逐渐走入舒适区,这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因此,想着现在才刚过三十,自己也还有动力和体力去折腾,那我就不妨再折腾一次吧。
确定了内心的诉求后,离职的想法也就明确了,接下来就是开始尝试去接触新的公司了。
面试过程
回想起之前每一次找(换)工作,感觉自己也挺草率的,不管是校招进工信部电子五所,还是从五所到 UC,UC 到大疆,都是只面一家,通过后就定下来了。现在想来,要是当时校招时勤快点多面几家公司,现在的路可能就又很不一样了吧。因此,这次在一开始就告诫自己要克服懒癌,多面几家,在面试的过程中确定出最适合自己的,毕竟换工作的成本是越来越高的。
得益于身处互联网行业,在拉勾网上更新简历后,就有不少猎头和 HR 开始主动联系了。另外,跟一些朋友聊了想法后,他们也热心地帮我做了引荐。再次得益于互联网行业,面试基本都可以通过电话或视频,而且可以安排在晚上,因此基本上不用请假。
这次接触的公司还是挺多的,包括 OPPO、腾讯(PCG & 游戏 & 微信)、蚂蚁金服(IOT & 国际)、字节跳动、shopee。当然,这里面也并不是全都去完整聊过。例如腾讯游戏,那边 HR 联系后,约了电话面试时间,后面因为其它事情改了几次时间,但最主要还是因为我自己对游戏兴趣不大,平时也不玩游戏,所以最后就没去面了。而腾讯微信,因为是在广州,而且面试轮数至少有六七轮,想想都好累,所以就放弃了(还是太懒,囧)。
实际参加面试的有 6 家,时间上没有严格的先后,但大致的顺序是 Oppo、蚂蚁金服IOT、腾讯PCG、字节跳动、shopee、蚂蚁金服国际。最后面试的结果,有两家没通过,四家通过。
失败经历
先从面试失败的两家说起吧。
一个是蚂蚁金服的 IOT,当时 HR 跟我联系的时候,因为之前我对 IOT 也有大致的了解,感觉前景也很不错,因此就打算尝试下。不过在细看岗位描述后,发现基本都是偏嵌入式的,对于编程语言也都是要求 C/C++,对此也向 HR 表达了疑惑和顾虑。而 HR 给我的回答是没关系,不强制要求语言,也不要求有嵌入式的背景,总之就是没问题的快来面试吧。然后我就接受了面试邀请,约了某个晚上的视频面试。结果在开始面试后,着实也惊了一把。接通视频后,面试官没有任何寒暄,也没让我做自我介绍,直接发给我一道链表相关的算法题,要求我用 C/C++ 语言实现。呃,说好的编程语言不限呢。但我也是在大学毕业后基本上就没再写过 C 语言,C++ 更是从没学过,于是只能硬着头皮说我只能用 Python 来写,但 Python 里面没有指针和链表数据结构啊,我就只有想着先用 Python 构造一个链表的存储结构。想法是这样,但最后终究没有给出正确的代码实现。狼狈地结束了代码部分后,才开始面试问答环节,基本上也是岗位需要的内容(嵌入式)我没相关经验,我擅长的部分面试官没怎么接触。在面试的最后,我也问了面试官几个感兴趣的问题,诸如蚂蚁金服的 IOT 跟阿里云的 IOT 业务有啥差异,在蚂蚁金服官网上写的三大战略方向是国际、农村和绿色金融,那 IOT 在其中是什么角色定位,结果面试官都以公司机密不方便透露回绝了我。
另一个失败经历是腾讯的 PCG。本来是没有投递简历的,结果有一天一位没聊过的微信好友跟我发消息,说听思寒说我在看机会,问我要不要去他那儿聊下。问了以后才得知,他就是 PCG 的测试总监,当时着实也令我颇为惊讶,自己加了这么位大佬的微信居然都不知道。然后就约了个工作日晚上八点的时间过去聊,结果恰好那天他晚上有其它事情插入,于是就改为提前去腾讯食堂一起吃晚饭。就这样,我就去腾讯食堂蹭了一顿饭。说回聊的过程,大佬非常谦和,也跟我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各个业务线;因为业务中会有比较多的推荐算法,因此对算法背景的要求会比较高;另外也有一些相对偏传统的,接口、UI自动化测试之类的。同时他也了解了下我的想法,总之聊的过程是比较轻松愉快的。吃过晚饭也聊完了,大佬找了一位负责技术的面试官,就跟我开始了正式的面试。从总体面试的感觉来看,面试官对我之前在 UC 做 Android 客户端性能专项的那段工作经历最感兴趣,问的比较深比较细,估计也是跟他们的工作需求最为匹配吧,而由于我近三年在大疆基本都在 Web 和服务端方向,移动端没再接触,所以当时在 UC 涉及的技术细节很多也记不清了。后面在考察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时,问了我一些 C++ 方面的问题,而我的确没有学过 C++,也是比较尴尬。最后有个让我至今比较费解的点,在面试快结束的时候有听面试官说后续再聊,结果再详细看了我的简历,发现第一段工作经历在电子五所待了四年后,面试官的态度出现了些变化,结束面试后,就再也没了然后。后面我也没好意思去问大佬原因,应该就是不合适吧。
这两场面试结束后我一度十分沮丧,颇受打击。虽然技术方向不匹配是一方面(蚂蚁金服的IOT,HR是为了拉人去凑数的吗?),但我也通过这次面试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两大问题:
一方面,我在算法和数据结构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平时工作过程中用的很少。特别是在考察算法和数据结构时,通常都会涉及到链表、栈、二叉树等数据结构,而我熟悉的 Python 编程语言是没有指针和这些数据结构的。显然,为了面试现去学 C/C++ 肯定是来不及了,那么就需要尽快熟悉如何使用 Python 语言构造各种常见的数据结构,以及常见算法的 Python 实现。
另一方面,我对自己新工作的方向定位没有想清楚。当时 PCG 技术面试官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对这份新工作的期望是什么,更具体地,期望在哪些方面能有更大的提升,当时我也的确是没有想清楚的。同时,自己在面试时也没有针对性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虽然自己之前各个方向都有做过,但像三年前在 UC 做的 Android 客户端性能方向,好多年没再接触,的确也是忘的差不多了。所以在面试过程中的确是需要对面试官主动进行一些引导,避免面试官在这些我不再熟悉的领域纠缠。
理清问题后,在接下来的几个周末里,我也针对性地做了补救准备。针对第一个问题,就是恶补算法和数据结构,特别是常见的算法数据结构,都尽量使用 Python 语言实现一遍。针对第二个问题,就是对自己的技能进行梳理,针对许久没有做过的技术方向,还是需要再至少找出一两个亮点进行回顾,避免问到该方面问题时完全懵逼;另外更主要的,就是想清楚自己后续的目标方向,对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尽量准备好怎么在面试时将面试官的兴趣吸引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及怎么去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成绩和亮点。
庆幸也是有了这么个突击准备,在后续面试中虽然没有都用上,但也从容了许多,基本上也没有再遇到什么太大的问题。
成功经历
接下来再讲下其它几家的面试经历。
Oppo
首先说下 Oppo,面的是其互联网部门,这是我最早面试的一家。其实那时我也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想法,只是恰好当时卡总去了 Oppo,推荐我也过去看看,于是就答应了。最开始本来是约的晚上去和部门测试负责人(廖总)聊下,结果廖总也是客气,后面改为在外面一起吃饭,一起的还有卡总和另一位测试架构师。在席间其实也不算是面试,更多的还是闲聊,包括个人的工作情况和想法,以及了解了下那边的工作内容和规划。当时了解到的情况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当前 Oppo 手机市场份额已经很高了,而且当前各大手机厂商的份额也基本开始固定,手机硬件利润也是越来越薄,急需在互联网软件方向上加大投入获取利润,毕竟 Oppo 作为亿级用户流量入口,可以施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那次聊完后,廖总应该是给了我一个初步的定位(同时貌似也是过了第二轮部门面),接下来就是走正式的面试流程,包括第一轮技术面、第三轮 Oppo 测试总监面、第四轮 HR 面。效率还是非常高的,花了几个工作日晚上就聊完了。个人总体感觉,整个面试过程更多的都是围绕个人做过的项目(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以及一些宏观方法论、沟通协调能力、工作态度和换工作动机的考察,在技术基础细节和编码能力方面考察的很少。所以当时虽然是面试的第一家公司,也没有做过任何准备,但最后也都通过了面试。在此也给 Oppo 提个建议,技术基础细节和编码能力还是得多考察一些(近期华为在面试方面也做了很大调整,加大了编码能力考察力度),一方面可以提升面试候选人的技术准入门槛,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外加强公司技术能力要求的形象,让候选人更多地感受到这是一家技术要求高、工程师文化强的公司。
在 Oppo 面试完成后,因为这还是我面的第一家,想再多聊下其它公司综合做下对比,所以当时就跟 HR 说明了想法,暂时先不给答复。然后,就是面了蚂蚁金服 IOT 和腾讯 PCG,前面也已经详述了这两段失败的经历。
字节跳动
接下来就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有猎头推荐了字节跳动。其实当时猎头跟我推荐字节跳动的时候我内心是很抗拒的,因为那段时间网上也有很多文章抨击今日头条和抖音让太多人沉迷于其中,耗费大量时间,从政治正确的角度,当时我也的确是不太想去参与到该类产品。但猎头跟我聊的时候,她的观点我不得不认同,字节跳动能做出这么多爆款产品,其产品布局能力、基础设施技术建设、公司管理文化肯定都是相当优秀的,加入字节跳动肯定可以学习到很多。另一方面,她给我推荐的部门不是今日头条和 IES 互娱,而是其效率工程部,主要的业务方向做办公协作套件和效率工具,面向的是海外 B 端市场,并且公司在此方面也具有非常大的资源投入。而且当前国内各个大厂(BAT)主要的营收都在 C 端市场,与国际大厂(FLAG)B端、C端市场营收各占一半相比,国内 B 端市场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因此当前国内各大厂也都在加大 B 端市场的布局。当时也是基于这些信息,我产生了比较大的兴趣,打算去尝试下。但众所周知,字节跳动面试对算法的考察是非常严格的,在网上也看到了非常多的吐槽,再加上前面的面试失败经历,我当时也是完全没底儿。于是我在跟字节跳动约面试的时间时,特地往后延了一两周,主要也是想多争取点时间进行下突击准备。
总算到了约定的面试时间,虽然准备仍然非常不充分,但也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字节跳动的面试都是通过视频进行,从面试体验上讲还是非常不错的,完全不比现场面试的效果差。从面试的内容上讲,考察的也的确是最深的(相比面试的其它几家而言),个人项目经历中涉及到的底层原理、计算机基础技术细节都问的比较多,而代码能力部分,在每轮技术面都会进行考察,要求做到运行正确且 bugfree,并且会针对写出的代码实现提出性能优化的要求。庆幸的是我遇到的题目都是常见的算法和数据结构,思路是知道的,剩下的就是代码工程能力了,相对来说问题不大。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轮面试,面试官是李昶博(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下他的信息),当时整场面试持续了两个小时,从晚上八点到十点多。之所以会持续这么久,主要是在代码部分,当时我最开始写完了实现,并且写了比较完善的单元测试用例(TDD);也得益于这些单元测试用例,当时我因为有些紧张,虽然没有把算法实现想清楚,但也通过一些补丁的方式跑通了所有单元测试,实现了 bugfree。但面试官提出要求,这些补丁代码太丑陋,代码也存在冗余,要求将代码行数缩短到15行之内。然后我就继续优化,紧张加上心理压力,头脑有些发懵,调试也有些卡壳,总之不是很顺利,但面试官也非常耐心,不断对我进行引导,直到最终完成了目标。在面试结束的时候,他还针对我的编码过程,给了我两个十分中肯的建议,着实令我非常感动,对字节跳动的认可度也大幅增强。回顾字节跳动的面试历程,总共面了3轮技术面,1轮HR面。面试给我的总体感受,就是面试官都非常有活力,虽然年龄不一定小,但能明显感受到特别有朝气。
Shopee
在面试字节跳动的过程中,又有猎头跟我推荐了 Shopee,因为之前对该公司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就参与了面试。
当时面试的是 Shopee 的金融业务线(Airpay),可以打个比方,Shopee 做的是东南亚市场的电商,如果类比淘宝,那么 Airpay 就类比支付宝,主要做的就是电子支付和信用卡方向。之前该业务是在新加坡,也是在不久前将整个业务迁到深圳,因此人员缺口比较大,也在重点招 leader 岗位。从总体的面试经历来看,在技术方面还是非常顺利的,一方面是技术栈比较匹配,面试难度适中,介于 Oppo 和字节跳动之间,没有遇到太大问题;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 Shopee 的另一条业务线告知 Airpay 这边的测试经理,他们那边有多个项目也在使用我个人的开源测试框架 HttpRunner,因此在这方面应该是给了我不少加分,Airpay 的测试经理也对我比较认可,定位为 leader 岗位。相对来说不大顺利的是第二轮面试,面试官是 Airpay 的业务线负责人。在这一轮面试时没有涉及到技术,主要都是对我个人在团队管理、沟通协作、职业规划方面的考察。当时在面试过程中我也很是纠结,一方面我个人想法是在技术方向有更深入的投入和积累,但同时因为岗位定位为 leader 岗,我也知道完全按照内心真实想法去回答肯定也不行,所以实际在回答时有些心口不一,着实难受。在二面中,面试官还问了我一个问题,自己觉得在性格方面的优缺点是什么,我当时也是很懵,优点能罗列出几个,但性格上的缺点怎么说呢,的确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最后就勉强说了个不太会拒绝别人(囧)。本以为二轮面试挂了,毕竟自我感觉是很不好,但最后居然也通过了。然后第三轮面试就是 Shopee 在深圳的黄老板了,面试能去跟老板聊,着实也是个收获。黄老板的确是个很有意思(个性)的人,面试过程很随性,总共就聊了不到15分钟,这其中还包括我向他提问的五六分钟。后来听乙醇说他当时面试跟黄老板总共就聊了6分钟,估计风格就是如此吧。
在跟黄老板聊的时候,能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当时我问了他一个问题:
shopee 的直接竞争对手 lazada 是阿里系,团队狼性,加班凶猛,而 shopee 比较佛性,团队基本不加班。当然这只是战术层面的差异,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想了解下从战略层面上,shopee 与 lazada 有哪些不同,来保障不会落后于竞争对手呢?
黄老板的回答很谦虚,说战略层面的事情他也不懂,这是 CEO 关注的问题。但从他的角度来看,如果做事的方向错了,加班做得越多,也就错的越多。他还打了个比喻,公司做事跟骡子拉磨没啥区别,都是想让拉磨越快越好。但正确的做法无非就两个,一个是找更多的骡子一起来拉磨,即扩大团队规模,另一个就是将骡子换成马,即进行组织升级、提升团队战斗力;而让骡子加班加点去拉磨,虽然在短期内也可以达成目标,但骡子也会累的,从长期来看结果并不一定会更好。听完这回答我不禁肃然起敬,在当前遍地打鸡血搞 996 的环境下,老板能有这么正的价值观,着实难得。再说回做事的方向,当前 Shopee 跟 lazada 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Shopee 在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市场团队都是本地人员,更熟悉当地文化风俗,而 lazada 更多的是将国内淘宝的模式在东南亚各个国家进行复制。
然后我又问了他另外一个问题:
当前 Shopee 内技术团队的地位和话语权是怎样的?(我问这问题的目的主要是想知道 Shopee 是不是一家技术导向的公司)
结果他的回答让我很出乎意料。在他看来,公司内讲团队的话语权本就是个伪命题。各个部门团队也只是分工协作不一样,最终的目的都是达成公司的商业目标。接着他没有继续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做了个类比。从做事的难度来看,相比于互联网软件开发,生产电视机的工序更多更复杂,但做电视机技术人员的薪酬就是比不上互联网软件开发人员,这都是市场行情和岗位供求关系产生的结果。具体的我记不大清了,但确实感受到他的观点和想法角度很不一样,实在是佩服。
蚂蚁金服国际事业部
最后还有一家是蚂蚁金服的国际事业部,这家是思寒找他熟悉的在蚂蚁金服的朋友(紫嫣)帮我内推的;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也加过紫嫣的微信,之前在 MTSC 都做过讲师,圈子的确也真是小哇。
对于蚂蚁金服,之前我也是有过一些了解,一方面是猎头推荐,还有就是跟朋友聊天时,大家都对其前(钱)景十分看好。从业务角度,做金融业务的确是不会过时的业务,按照卡总的说法,社会生产力总是少不了金融支撑的。而从技术角度,金融系统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质量保障也会是非常高的优先级。总的来说就是,不管是业务前景和个人职业发展,蚂蚁金服都是个挺不错的选择。
回到面试流程,其实蚂蚁金服国际并不是我最后才开始面试的,而是阿里的面试流程的确是很长,之前也听朋友说过,前前后后跨度三四个月是常有的事儿。好在紫嫣帮我做了很多协调工作,面试时间已经尽量缩短,但从开始面试到全部面完也花了一个多月。面试都是通过电话的形式,不得不说,相比于视频面试,电话面试的体验还是差了许多。而且有个比较神奇的事情就是,在前四轮技术面试过程中始终没有接触过 HR,也基本没有提前约面试,差不多都是面试官直接打电话过来问方便面试不,但这的确是很难恰好遇到时间合适,然后就又重新约定个时间。从面试考察的维度来看,蚂蚁金服的考察面是最广的(相比于面试的其它家),基本上各个领域的知识都会问一遍,同时也会问的比较深;但终究是电话面试,像代码能力方面的考察就少了许多,更多都是在算法和数据结构的解题思路上,没涉及实际编码环节。另外,蚂蚁金服的面试安排比较有意思,面试官是各个城市的质量负责人。例如我这次面试,技术面有四轮,第一轮面试官是杭州的,第二轮是成都的,第三轮是上海的,第四轮是蚂蚁金服国际部门的质量负责人(P10)。当时听说第四轮面试官是 P10 时,我着实惊讶不已,不过听说现在的面试流程的确都是这样,定级 P7 及以上的候选人,都要经过 P10 的面试。估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面试流程会拉得很长,因为 P10 这种段位的大佬实在是太忙了。当时在跟他约面试时间的时候,也是约了好几次,但他那边经常会插入其它事情,然后不得不取消面试安排更改为其它时间。就这样变更几次时间后,我也十分焦急,因为其它几家公司都已经面完了,需要尽快给答复,而蚂蚁金服这边还迟迟没约上面试时间。实在是不得己,我就跟面试官发信息说明了情况,时间的确是非常紧急,我也不想就这样直接放弃蚂蚁金服这边的机会。最后面试官就跟我约了周一早上 8:30 的时间,很明显,这是他挤出来的个人时间,对此我真的非常感激。在面试过程中,总体来说比较温和,更多都还是围绕我的工作经历来聊的,而且他看到我的个人博客后比较感兴趣,围绕着之前我写过的文章聊了许多。技术面完成后,很快就安排了 HR 面,终于完成了所有面试。
再补充个信息。当时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问我意向城市选择,因为蚂蚁金服除了总部杭州,在上海、深圳、成都都是有分公司的。当得知相同职级在各个城市的薪酬待遇完全一样时,我着实惊呆了。在《我的 2018 年终总结》中,我也聊到了当前面临的深圳房价压力,当时也有在纠结要不要回成都或重庆。而假如去到成都,可以拿着跟深圳一线城市相同的薪水,房价和物价却都低了一大截,那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吸引力。不过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成都那边的测试开发岗更多的是偏向于业务测试,工具平台方向的测试开发岗都是在杭州总部的,紫嫣也非常希望我能到杭州那边。但对我来说,虽然杭州的房价比深圳也会低一些,但我当前已经是拖家带口了,去到一个全新的城市,离老家还那么远,的确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所以我当时就跟蚂蚁金服明确了选择成都分公司的意向。同时我也了解到 Oppo 在成都也建立了互联网研发中心,并且问过 Oppo HR,答复说我也可以选择去成都,薪酬方案保持跟当前深圳谈的不变。就此我内心也萌发了去成都的念头,详细的后面再继续讲。
本以为顺利完成了面试应该就没啥问题了,结果就在面试后两天,从紫嫣那里得到消息,蚂蚁金服国际部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盘点,HC 冻结,所有 offer 暂停发放,具体的结果最快也要五一节后两周才能出来(乐观估计)。而且更悲剧的是,跟我面试的 HR 在第二天突然离职了,我本想跟那位 HR 打电话确认下有没有做好我这边面试结果的交接,结果也是一直没人接听电话。。。
我想,也许这就是缘分吧,唉。
offer 选择
总算是经历完了曲折的面试过程,但在这之后,我迎来了新的苦恼,那就是到底选择去哪一家,Oppo、字节跳动、Shopee,还是等蚂蚁金服国际。
说实话,这几家都是十分优秀的公司,并没有明确的优劣之分。从给到我的薪酬方案来看,Oppo、字节跳动、Shopee 基本差异不太大,总包差异在十万以内;而从市场行情来看,假如蚂蚁金服发了 Offer,估计也都差不多,所以薪酬这块儿不算是主要的因素,更多还是要从工作本身进行考虑。
进一步跟未来主管详聊
对于工作本身的信息,虽然在面试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一些,以及在面试结束后都会有机会向面试官进行提问,但那时作为面试候选人,能问的问题终究是有限的。所以在拿到 offer 后,肯定还是会有许多未知的信息,这也是造成我拿不准想法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存在较多未知信息的时候,我觉得最好的方式还是跟各个公司未来的直接主管再深入地聊下,详细了解下业务和团队方面的情况,个人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未来主管对自己的期望。当时我的确也是这么做的,主动跟 Shopee、字节跳动、Oppo 的未来直接主管提出想再深入聊下的想法,感激的是他们也都非常乐意跟我约时间详细解答我的疑惑。
在聊之前我也做了个大概的问题梳理,主要是围绕如下几方面的信息去了解:
- 工作内容:包括业务形态、业务中的痛点难点、业务面临的技术调整、当前测试技术建设等情况
- 团队情况:包括团队规模、团队定位、分工协作方式、技术栈、团队成员背景等
- 岗位情况:包括岗位具体工作内容、主管对个人的期望、考核评价标准和形式等
基本上,将这几方面聊完后,对于工作本身就有了足够清晰的了解了。
其实在最开始聊之前我也存在一些顾虑,那就是未来主管是否愿意跟我聊,毕竟挺花时间的,而且要是聊了以后最后没选择去人家那里,感觉也特别不好意思。后来我也想清楚了,个人在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直接主管,跟 TA 相处融洽想法一致是再重要不过的了,假如 TA 都不愿意花这个时间,那过去后在工作中的沟通也可能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了。另外,我觉得详细了解足够的信息,对于自己做决定的确是非常有必要的,假如自己没有充分了解清楚,结果去了新公司后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很痛苦或者再有离开的想法,那么对于新公司的影响会更大,相信这更不是未来主管愿意看到的。
基本信息对比
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后,就可以对每家公司的优缺点进行对比了。当然,这个更多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具有非常大的主观性,信息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
首先说 Oppo。在面试过程中,也了解到了其业务前景和技术挑战空间都是很大的,给予到我个人也有比较好的认可和定位。从了解到的信息来看,Oppo 对员工在给钱方面还是很大方的,不光是在职期间(听说如果选择浮动薪酬方案的话),甚至员工主动离职也会补偿 N+1,在离职后还会补发年终奖,持有的股票也能继续持有并享有分红等。从脉脉匿名区看到的信息,普遍对于 Oppo 在这方面都评价很正面。对应到给我的薪酬方案,固定薪酬方案是比较明确的现金(月薪和年终),相比其它家也还比较有竞争力;浮动方案看不大懂,但听说按照往年的情况,选择浮动方案的实际到手会比选择固定方案多很多(公司效益正常个人绩效正常的情况)。还有点比较有吸引力的,可以选择成都研发中心,薪酬不变。不足的方面,一个是感觉当前技术建设偏滞后,工程师文化偏弱,与第一二梯队的互联网公司存在一定差距;另外就是听说加班会很多,公司管理文化也偏传统一些(特别是想吐槽下收集信息的那个表格,感觉是好多年前的模版,还有科室类的字眼)。总结起来就是:钱多多+可选成都+技术建设滞后+加班多+偏传统。
接着说 Shopee。从业务上来讲,东南亚电商是一个非常有增长空间的市场,类似于X年前的国内,所以当前阿里电商也在重点投入东南亚。而 Shopee 在东南亚电商市场还是非常给力的,虽然当前排名第二,但增长非常迅速,远高于阿里系的 lazada,前景可期。给予到个人的机会也很不错,核心业务、leader 岗位,可以施展的空间也非常大。另外,相比于其它几家加班严重的情况,Shopee 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完全不加班,15天带薪年假,可以充分享受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与此同时,薪酬也是很给力的,总包上看跟其它家给的都差不多,因此从时薪上算可以说是完爆其它家。技术氛围方面,听说也还不错,对入职员工的要求也不低,BAT背景的听说比例也非常高(40%~50%)。总结起来就是:时薪最高+技术氛围不错+不加班+外企文化。
然后说字节跳动效率工程。从业务上来看,其实是最不被很多人看好的,在脉脉上也有很多人表达了对这个部门的不认可。不过他们了解到的信息有限,以为这只是服务于字节跳动公司内部的 IT 支撑部门。而实际上,这是字节跳动在 B 端市场的重要布局,并且在企业效率工具方面已经有了较多投入,包括收购幕布、朝夕日历、坚果云,投资石墨文档成为其最大股东等。当前各个大厂都在重点投入 B 端市场,这也说明了 B 端市场的确是存在较大的机会。而字节跳动这家公司自上而下对企业效率工具都是有非常高的要求,当前已经产出的 lark 也获得了广泛好评,使用过的用户都赞不绝口,并已形成了自增长的趋势(的确不得不佩服其做产品的能力),因此我个人还是非常看好其业务前景的。同时,我个人也是非常喜欢效率工具,平时也投了很多业余时间来把玩这些产品,例如幕布、滴答清单、各种笔记软件等,所以可以说字节跳动效率工程的业务跟我的个人兴趣是最对口的。在技术氛围方面,从外界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我觉得其工程师文化是很强的。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很吸引我的点。一个是字节跳动全公司采用 OKR 文化,员工可以看到任意其他人的 OKR,所以说信息是非常透明的。另一个是效率工程部采用的是去 QE 的模式,没有业务测试人员,产品质量由开发人员全权负责,测试开发对接开发人员提供测试工具平台,这也是我个人非常期望尝试的协作模式。总的来说,不管是业务方向、技术氛围,还是公司文化,我个人都是很满意的。但除此之外,还是有一些让我纠结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期权价格,当前入职时每股的期权价格已经达到 60 美金了,对应到的公司估值要达到 900 亿美金。而字节跳动的估值去年年底是 750 亿美金(对应期权价格 50 美金),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涨出了一个大疆,着实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实际上,去年年底在估值 750 亿美金的时候,网上已经存在非常多质疑的言论,认为泡沫太大。所以虽然我个人也是非常看好字节跳动的发展,但对于是否存在泡沫太大的问题着实也是心里没底儿(当前百度的市值已经跌到不足 450 亿美金了)。所以在薪酬这块儿,我也不得不做好公司上市后跌破发行价的心理准备,那么实际对应到个人的年收入,相比其它家实实在在的现金来说,可能就存在一定的风险。还有个比较不爽的点,就是今年字节跳动在招人的薪资策略上也做了些调整,不再像往年那么给力,基本上都会卡 30% 的涨幅;而且都说字节跳动的工作强度会比较大,加班比较多,那么在总包跟 Shopee 这类完全不加班的公司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计算时薪就会很低了。总结起来就是:业务符合口味+技术氛围好+公司文化赞+薪酬回报风险+加班多。
最后再说下蚂蚁金服国际。这个的确是比较悲剧,赶在了尴尬的时间点,我也的确不可能直接拒掉其它几家 offer 而专门等这家的,风险因素太大,主要也还是意向没强到那个程度,所以就此错过吧。其实回头想想,蚂蚁金服最吸引我的,除了前面说的业务前景以及阿里的技术积累外,最大的点还是在于可以选择去到成都吧。虽然 Oppo 也可以选择成都,但从个人对公司技术氛围的期望来看,蚂蚁金服对我的吸引力会更大些。当然,蚂蚁金服国际的机会也并不是十全十美,其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的点。最大的一个点应该是阿里的 361 文化,团队里总要有个 3.25,但谁不希望是自己,造成的结果就是一个比一个拼,加班一个比一个猛,甚至团队之间还会出现抢活干的情况,在这个环境下个人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另外,在期权价格上,蚂蚁金服当前也存在与字节跳动类似的情况,就是当前的期权价格已经非常高了,再往上的空间很有限,也有可能出现上市跌破发行价的情况,因此从财务回报的角度存在一定的风险。还有就是选择成都的蚂蚁金服,听说那边的业务比较边缘一些,毕竟核心业务都在杭州和上海,而且去到那边是做偏业务测试的测试开发岗位,而个人还是更倾向于测试工具平台的产品规划和开发工作。
从详细对比可以看出,十全十美的工作机会是不存在的,每家公司都有其亮点和不足。在这个时候,如果想通过找别人给建议帮助自己做决定,肯定是不合适的。真实情况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和偏好,因此不同人做出的选择也可能出现比较大的差异,而且更重要的是,别人帮忙做出的决定通常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当时我也很是迷茫,所以我就在脉脉匿名区去发了个贴,期望得到一些建议。结果居然大多数人的建议颇为一致,那就是选 Shopee 啊,工作轻松时薪高,干嘛要去其它家苦逼加班。这个答案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但对于我自身而言,当前阶段并不是想轻松,挣钱也并不是最主要的目标啊。
想清楚内心的真实诉求
所以,我不得不承认,要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渴望是什么。那对我而言,当前我想换工作的最大诉求是什么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已经想的很清楚了,那就是在当前阶段趁自己还有动力和体力的时候,快速提升自己的技术视野,在技术深度上有更多的积累和沉淀。而相比于这些,至于是否带团队、是否加班多压力大、是否挣更多的钱,的确就没那么重要了。
最终选择
明确了自己的真实诉求后,再回到前面的选择也就没那么难了,字节跳动效率工程部的确是我当前阶段最合适的选择。
那后续规划呢?是否要带团队走技术管理路线,是否要离开深圳去成都?
我的初步想法是,在我 35 岁之前(还有四年的时间),提升技术视野和加强技术积累都是我的首要目标,在有了足够的积累后,我再考虑是继续走技术专家路线还是转做技术管理,相信那时也都有足够的底气,个人想法也更明确了。
而成都呢?在今年五一节前我和家人去成都市区玩了几天,对于成都的环境的确是比较满意的。我也了解到一个信息,当前成都买房限购,需要有成都户口和社保年限累计才能获得购房资格。但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也不难,成都落户很简单,只要是本科学历就可以直接落户;而社保这块儿,即使没有在成都工作,也是可以自己找中介公司代缴社保。因此我也不用急着转去成都工作,毕竟当前小孩才一岁多,离他上小学还有好几年的时间;同步地,可以让我老婆先将户口迁去成都,再在当地缴纳社保,那么最快在一年之后,就可以获得购房资格,如果合适,就先在成都购房,解决住房和学位的问题。然后等几年后,需要考虑小孩上学了,成都的互联网就业环境应该也已变得更好了(现在也已经比较不错),到时再转去成都工作也就比较自然了。
写在最后
终于,我又要开启新的职业旅程了。我不确定这是否是一个正确的或者好的决定,但我确定这是我自己充分聆听内心想法并经过思考后做的改变,我想这就够了。
我也比较庆幸自己从毕业至今一路走来,虽然也经受了不少社会的摧残,但我仍然没有太多的改变,至少我自认为我还是那个充满斗志和活力、不断努力将自己变得更好的少年。是的,虽已一把年纪,但我内心还是个少年。
最后,真心祝愿大疆越来越好,各位领导和同事一切顺利!